本文来自公众号:Vista看天下(ID:vistaweek)
惠通学子(ID:huitongstudent)经授权转载看起来是很正常的话题,谈到曾多次被报道的制造业工厂缺人、职业教育不完善等社会问题。“职校生贴个膜就执行力强了?”、“那专家怎么不送自己孩子进厂?”、“专科这么好你倒是跟老板说去啊”。不稀奇,专家建议VS网友逆反,早已成了“月经式对战”,隔三差五就来一次。尤其今年赶上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,关于职场的“专家建议”就更气人,回回必嘲讽拉满。当然也有人说,这不是专家的锅,都是一些账号断章取义,“网友阅读能力低被带节奏”。但我更好奇的是,每次引发争议的热搜背后,势必都藏着某种社会情绪——首先,是因为热搜上被截取出的话,完全没有体察到年轻人的真实处境。
比如前文提到的职业教育问题,我去看了下原视频,专家是这么说的:“很多学校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,都想培养学术性人才,才导致今天我们大学生就业非常艰难。这其实不符合社会人才需求,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,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。”说的是进工厂的年轻人太少,那就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嘛。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,不是因为车间需要技能,恰恰相反——比如给制作好的产品贴标签,“要的只是你机械化劳作,有手就行,但加班狠薪水低,环境又差,还不如送外卖。”在他们看来,专家压根儿没搞明白,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工厂的就业环境和待遇。高职生不肯进工厂让专家头疼,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,也让专家苦口婆心。4月23日,正是春招季进入尾声,很多毕业生正焦头烂额地准备考公考研,一声专家建议从天而降:“大家不要对就业抱有回避心理,长此以往,你们的就业压力只会不断叠加增大,还是要直面就业市场。”的确,2022年考公考研比往年更热,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。
据教育部数据,今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,比去年多了整整80万;公务员考试通过资格审查人数,更是首次突破了200万人。在专家看来,大学生忙考试是“就业拖延症”,是害怕,是盲目跟风——“老师,我们考公考研其实不是对自己不自信,是对就业形势没信心……”生在信息爆炸时代,这届年轻人一打开网站,就能看到今年各种互联网大厂“裁员潮”、某些行业直接被重创的新闻……毕竟连一些清北生都拼命往体制内挤了,何况普通大学生呢?就像置身茫茫大海,他们抓紧了“考试”这根救命稻草,这时专家拿个大喇叭冲他们喊:“大胆松开手吧,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!”4月份,自认为见惯了网络腥风血雨的应届生Amber,还是在这条新闻中破防了——某专家接受杂志采访时建议,在疫情影响大量大学生毕业的情况下,大家可以“灵活就业”。“比如你有私家车,可以拉活,那么就可以解决你(低收入群体)的收入问题;再比如,你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,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。在Amber看来,这段“何不食肉糜”的建议,虽然未必是说给自己这种刚毕业的菜鸟,但依然令人不适:敢情两房一车,就是这位专家眼里的“低收入群体”了?“听他建议还不如听郭德纲,反正都是来搞笑的,还不用气出结节。”地上的蚂蚁过着怎样的生活?热搜话题似乎没概念也不关心。如果告诉他们,自己每天还在挤地铁、赶公交……他们还要劝你别挤了。去年一则引起轩然大波的热搜,贡献自某经济学家。在一档节目里,他建议年轻人别花太多时间在通勤上。“与其花2小时上班,不如搬到公司附近,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、充实自己……”建议没啥用算了,还又一次赤裸裸地展示了世界的参差。类似的专家建议,还有“年轻人应该从30岁开始养老”等。上至择业就业,下至退休生活,在年轻人听来,这些建议统统可以称为五个字:道理我都懂,说得也很正确积极符合社会价值观,“但你看我像有得选的样子吗?”正如知乎“年轻人为什么反感专家建议?”的帖子里,一篇收获了近三千赞同的回答所说:专家给的建议,就像一个不愁吃喝的人跟你说做人简单就好,每天一日三餐能吃饱就可以了。”真正令人不满的并非专家,而是披着权威发言的外衣,是与打工人现实处境脱钩的悬浮,甚至傲慢。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,有人在利用年轻人这种逆反与愤怒,做流量生意。社会上当然需要有专业人士,对其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评价,供大众参考。而且每个时期高频出现的“专家废话”,往往都是对当时人们最焦虑的问题给出的回应。比如前几年的婚育催生问题、年轻人的健康养生问题,同样是专家建议翻车重灾区。如今人们的愤怒,也随着很多因素的变化,越来越容易被撩拨。一方面,“专家”这个身份在舆论场中,早已随着大众对精英、知识分子的抛弃,失去了应有的含金量。更离谱的是,一些骇人听闻的话语不经辨别,就会被直接冠以“专家建议”炒作一番。于是评论区纷纷追问,“这专家在哪?我意大利炮已经架好了”。然而我追根溯源却发现,这个建议的出处,其实是某个人博主发的一条反讽微博。他称自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,可以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经营难的问题:“大学生付费上班,企业加强培训,让员工付费获得的经验物超所值。稍微有点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结合时事看出,这是一种辛辣的反讽。却不知道有人是真傻还是装傻,直接给包装成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新闻。再回看最初对此的报道,不难发现其中一没注明专家名字,二没注明工作单位。不过是流量导向下,有人为抓眼球断章取义,制造的话题——专家是假的,专家建议也是假的,但“付费上班”的概念,却极可能是真的。一位大学生在暗网上找到了渠道,可以去大型公司实习,还能任意选择公司和岗位——而她身边也的确有同学,在某知名留学机构购买了一个实习机会,花费2万多元。其他小动物之所以会被吓到,是因为他们真的见识过老虎的威力。正是就业环境不容乐观,被当做反讽素材说出的现实,才会让人噤若寒蝉。那些冠冕堂皇的专家职场建议,也恰恰用漫不经心的姿态,真的戳痛了钱途堪忧的年轻人——平时,年轻人把这种焦虑与无助,都压抑在了心里最深处。但当有人撞上枪口,哪怕是小小的契机,也会一点就爆。回到开头提到的职业教育的争吵,其中一个视频片段,来自《我的二本学生》作者黄灯老师。视频里,她提到自己在本科和职业院校都就职过,发现自己职院的学生谋生行动力超强:上学期间就会在地铁口附近盘店面,有人甚至看不上8千薪资,因为开店赚的钱比老师工资还多。她开玩笑说自己也想开店,本科生一般的回应是“不现实”,而职校生却会支持她“想做就要行动”,并马上去帮她踩店面。黄灯老师认为,这种执行力是本科生缺失的,这才诞生了“职校生比本科生执行力强”的话题。这是老师个人的经验所得,某种程度上,也是很多年轻人要面对的现实。因为在这个“月薪三千招不到一个农民工,却可以招到一个本科生”的大环境下,每个人都心怀巨大的不安。唯一让他们还有那么一点安全感的,就是手里攥紧的那张本科文凭。结果热搜哐地砸下来:对不起,你还没人家职高生赚钱行动力强。因此感到被冒犯的年轻人,就迅速把评论区当作了开炮的集中地——无论是学历贬值、996职场内卷、工资追不上房价、通勤时间等系统性问题,都不是他们个人能轻易解决的问题。而专家呢?也只是一只替罪羊,一个出气筒。骂熄火这个,还会有下一个。
每逢热搜上出现一条专家建议,都会唤醒一场新的就业焦虑,因为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时代空前高涨的焦虑。而年轻人真正想要的答案、出路与确定性,依然飘在空中。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,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。不苛求正确,只好好说话。
公众号更改推送规则,你阅读惠通学子的频率,直接决定了惠通学子出现在你订阅列表的排位。 最近好多读者都反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
拜托大家每次看完文章,文末的【分享】 + 【赞】 + 【在看】顺手点一遍,记得留言评论,让微信知道你爱通通,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。
惠通学子微信公众号长期接受广大青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投稿,内容可涉及大学生活、学习的方方面面,求原创,体裁不限!投稿请发至邮箱:1902939965@qq.com,有其它问题的同学可以在留言区呼唤小编哦,感谢合作。
公众号改版
“星标”我才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
只需三步
点击图片查看
👇👇👇一键三连👇👇👇